2011.12.10. 歐元區17國和歐盟9國組建財政聯盟,唯獨英國排除在“新歐洲”之外

寫於 2011年12月11日 21:04 

英自願 離婚 促 新歐洲 誕生  法國如願主導歐陸  德國坐大引發反評

 

鉅亨網新聞中心 (來源:財訊.COM) 2011-12-11  13:00 

  

歐盟峰會10日結束,歐元區17國和歐盟9國組建財政聯盟,英國與“新歐洲”“離婚”。在英國陷入孤立的同時,歐洲最大經濟體德國無疑將坐大,但也遭到抨擊,被指為“第四帝國”。有分析稱,英國遭排擠正中法國下懷,法國一直想排擠英國,建立一個以歐元區國家為基礎的歐洲內陸核心。

 

英國“離婚” “新歐洲”誕生

 

英國朝野為疑歐抑或親歐爭吵幾十年,但此次歐盟峰會讓疑歐派取得最後勝利。英國首相卡梅倫堅拒修約,結果自願與歐洲“離婚”,促成歐盟其余26國另組沒有英國的“新歐洲”。

 

英國《衛報》認為,協議締造了一個“冰冷歐洲”,依靠懲罰、紀律、仇恨維系彼此關係。

英國前工黨政府官員認為,現時英國留在歐盟已沒有多大意義。英國副首相、自民黨黨魁克萊格雖認同卡梅倫這次的決定,但同時警告保守黨要小心英國被邊緣化,打擊經濟。

 

卡梅倫的態度讓各國領袖覺得英國自認與歐元區危機完全無關。

德國總理默克爾表示:“我真不相信他是跟我們坐在同一張桌子上談事情。”薩科齊則說:“他每天都批評我們處理不當,我聽都聽煩了。”兩人相遇時,卡梅倫伸手想跟薩科齊握手,薩科齊故意視而不見。

 

英國傳媒則壁壘分明,疑歐派與親歐派對卡梅倫的評論兩極化。以《衛報》、《獨立報》為首的親歐自由派報章紛紛炮轟卡梅倫決定錯誤。疑歐派報章則是一片歡呼聲,將卡梅倫的自甘孤立比作19世紀的“光榮孤立”。

美國《紐約時報》對此評價比較客觀。評論認為,英國這次是為了捍衛倫敦金融業的利益,犧牲了英國在歐盟的地位。這么做是否明智,只有時間能證明。

 

香港《文匯報》評論稱,英國和歐盟鬧翻,絕對是首相卡梅倫的失策。且如此高姿態的割席,只會加深英國只顧自身利益、無視歐元區生死的形象,使英國在歐盟失去朋友。

 

據台灣《聯合報》報導,許多專家認為英國如今是放棄了五十多年來游走於歐洲內、外的傳統戰略。以往英國在有關歐洲金融服務業的法規上,從未喪失投票權,但今後英國已“自願離開這些談判”。

 

國際金融業者可能會決定停止在英國的投資,而在蘇黎世或法蘭克福增雇員工歐元區終究會以法蘭克福或其它金融中心來取代倫敦

 

德國首奪取話語權 被轟“第四帝國”

 

這次峰會確認了歐盟27國的權力轉移,英國智庫組織“歐洲改革中心”總監格蘭特認為,自歐盟誕生以來,德國首次奪取話事權,但未來亦將前所未有地孤立。

 

德國總理默克爾在會後獨攬“新歐洲”大權,但同時亦被鄰國評論指為“希魔再世”、“第四帝國誕生”。英國與德國今后肯定同樣面臨孤立。

在希臘、意大利及西班牙,反德之聲同樣不絕於耳,很多都將這次峰會與二戰、納粹德國及“第四帝國”相提并論。

 

法國如願 欲排英另建歐陸核心

 

香港《文匯報》評論稱,歐元區17國和歐盟9國組建財政聯盟,英國被拒諸門外,形成“26對1”之局,可能正中法國總統薩科齊下懷。前比利時首相費爾霍夫施塔特認為,薩科齊一直想將歐盟縮小,以增強自己的影響力;有歐盟官員更說,法國皇帝拿破侖和前總統戴高樂做不到的事,薩科齊都做到了。

 

一歐盟官員更認為,法國政客終極目標是建立歐洲聯盟,由法國掌舵,并將英國排除在外。法國一直不將英國視為歐盟一分子,戴高樂更於1963年和1967年兩度否決英國入歐。

 

歐洲官員指出,卡梅倫其實是掉進了薩科齊的陷阱里。法國一直想要建立一個以歐元區國家為基礎的歐洲內陸核心,把英國排除在外,這次正是大好機會。

(信息來源:中新網)(田莉 編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eVin の財經部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